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26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整理 By Victor 物理学院的⻔外汉机械抄书成果⼤赏(不是) 第⼀章 绪论 H1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H2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2. 分⼯的结果 3. 城市是更⾼效的聚落形式 更有效地组织⼈⼒物⼒开展分⼯合作,促进贸易交流 是⼀部分⼈脱离必要的劳动去从事艺术、哲学和科学事业 4. ⼀种新的社会结构 城市的基本特征 H2 地域概念 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化的 区域实体 各种⼈⽂要素和⾃然要素的综合体,是各种 ⽭盾的集结点 各种运动交错的地⽅ 城市是相对于乡村⽽⾔的⼀种相对永久性的⼤型居⺠点 基本特征: 1. ⾯积占⽐⼩、要素密度⾼ 城市是最集约利⽤⼟地的⼀种组织形式 2. 以⼈⽂要素为主的地理环境, ⼈类对⾃然环境⼲预强烈 3. ⽣态环境系统不完全、脆弱,受⾃然环境反馈作⽤敏感, 各个环节需要协调发展 4. 动态变化中的复杂的巨系统,发展具有很⼤的不确定性⽽难以预测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H2 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有两种空间尺度: 国家或区域中的城镇的空间组织(cities in a region),即 城市体系 城镇区域内部的空间组织(a city as a region),即 城市内部结构 研究视⻆:从区域看城市 作为实体空间的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平及结构,在很⼤程度上决 定着城市发展的速度、⽔平和结构 作为实体空间的城市⼀定是区域范围内的中⼼。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焦点和缩影 城市地理学研究不能就城市论城市 研究内容: 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研究与评价地理位置、⾃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 和布局的影响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城镇化研究 区域城市体系研究 城市分类研究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研究功能区域的特点、兴衰更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功能区域的⼟地使⽤,进⽽研究整个城市结构的理论模型 市场空间、社会空间、感应空间的研究

Transcript of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Page 1: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整理 By Victor

物理学院的⻔外汉机械抄书成果⼤赏(不是)

第⼀章 绪论H1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H2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2. 分⼯的结果

3. 城市是更⾼效的聚落形式

更有效地组织⼈⼒物⼒开展分⼯合作,促进贸易交流是⼀部分⼈脱离必要的劳动去从事艺术、哲学和科学事业

4. ⼀种新的社会结构

城市的基本特征H2

地域概念

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化的区域实体各种⼈⽂要素和⾃然要素的综合体,是各种⽭盾的集结点各种运动交错的地⽅

城市是相对于乡村⽽⾔的⼀种相对永久性的⼤型居⺠点

基本特征:

1. ⾯积占⽐⼩、要素密度⾼城市是最集约利⽤⼟地的⼀种组织形式

2. 以⼈⽂要素为主的地理环境,⼈类对⾃然环境⼲预强烈3. ⽣态环境系统不完全、脆弱,受⾃然环境反馈作⽤敏感,各个环节需要协调发展4. 动态变化中的复杂的巨系统,发展具有很⼤的不确定性⽽难以预测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H2

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有两种空间尺度:

国家或区域中的城镇的空间组织(cities in a region),即城市体系城镇区域内部的空间组织(a city as a region),即城市内部结构

研究视⻆:从区域看城市

作为实体空间的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平及结构,在很⼤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发展的速度、⽔平和结构作为实体空间的城市⼀定是区域范围内的中⼼。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焦点和缩影

城市地理学研究不能就城市论城市

研究内容:

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研究与评价地理位置、⾃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响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城镇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研究功能区域的特点、兴衰更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功能区域的⼟地使⽤,进⽽研究整个城市结构的理论模型市场空间、社会空间、感应空间的研究

Page 2: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城市问题研究: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住宅问题、内城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学科地位:

⼈⼝地理学的⼀部分经济地理学的⼀个部⻔学科⼈⽂地理学的⼀个分⽀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H2

四个阶段

1. 描述性的地名词典阶段(-1900)2. ⾃然位置论阶段(1900-1920)3. 区域分布论阶段(1930s, 40s)4. ⼆战后的迅速发展阶段

第⼆章 城市地域概念H1

城镇的概念内涵与定义H2

概念演变:城、市、镇,直到后来城、市合并,市、镇成为⼀级⾏政单元

城镇的定义H3

职业构成——以从事⾮农业活动的⼈⼝为主规模和密度——聚居有较多的⼈⼝,⼈⼝密度和建筑密度较⾼物质构成——具有各种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职能构成——⼀般是⼀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化中⼼,是⼯业、商业、交通、⽂教的集中地

本质特征:历史的动态性、⾮农性,与乡村不同的功能

社会物质系统:⾮纯⾃然、⾮纯社会

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H2

实体地域概念——基本定义H3

定义:城市是相对于乡村⽽⾔的⼀种相对永久性的⼤型居⺠点(⼆分法)

⾏政地域概念——管理和统计H3

概念:按⼀定的标准在⾏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政村等建制,并划定它们的⾏政管理边界

设有市和镇建制的地⽅叫做城镇设有市、镇建制以外的地⽅叫做乡村

我国城市⾏政地域的特点H4

严格的⾏政等级:

从低到⾼为建制镇、县级市、地级市、副省级市和直辖市还有事实上的副地级市和副县级镇

城镇的⾏政管辖范围⼀般远⼤于城镇的实体地域范围

镇区和市区既包括城镇型的居⺠点也包括乡村型的居⺠点在⾏政设置上既有居⺠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也有村⺠委员会/乡政府

我国的城镇⾏政地域是城乡的混合体,远远偏离了城镇的实体地域概念,偏离了城镇本来的社会经济含义

功能地域概念——经济社会活动概念H3

概念:⼀个⼤的⼈⼝核⼼(中⼼城市)以及与这个核⼼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基本上⾮农化的邻接社区的组合,⼀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国外⼤多称为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在⻄⽅国家,是普遍使⽤的城市地域概念和统计概念不是⾏政机构,是⼀种协调机构,⽤来协调不同市县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Page 3: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都市区职能:在⼀⽇的周期⾥,都市区为⼈们提供居住、⼯作、购物、医疗、游憩等基本功能

美国的城镇和城镇⼈⼝H2

实体地域概念H3

城市化地区以及城市化地区以外2500⼈以上设有建制和未设有建制的居⺠点

Urbanized Area:为确定城市实体地域界限,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城镇附近的城镇⼈⼝和乡村⼈⼝⽽提出的⼀种城市地域概念

相当于中国的城市建成区

城镇⼈⼝ = 城市化地区⼈⼝ + 城市化地区以外2,500⼈以上居⺠点⼈⼝

组成部分:

中⼼市(地⽅)Central Place四周的密集居住区(1000⼈/平⽅英⾥)Urban Fringe

功能地域概念H3

都市区H4

定义:由⼀定规模以上的中⼼市以及与其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农业活动发达的外围地区共同组成的具有城乡⼀体化倾向的城市功能地域,以县为基本单元

主要要素指标:就业(通勤)、休憩、购物、医疗等在⼀天周期内的所及范围

Why MA (Metropolitan Area)?

Urbanized Area边界经常变动,资料难得Urbanized Area不能反映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密切社会经济联系,主要是劳动⼒的联系

是⼀个常⽤的统计概念;是⼀种协调机构⽽⾮⼀级政府,但不排除在有的国家是

组成:中⼼县和外围县

Central County:Central City/Cities所在的县,或者⾄少有50%的⼈⼝在UA的县

Outlying County:满⾜⾮农化⽔平、⾮农劳动⼒的数量、通勤联系标准的邻接县

标准:

满⾜某些⼤都市的特点

1. 县的劳动⼒75%从事⾮农业活动2. 县⾥被雇佣劳动⼒⾄少是中⼼县所雇佣劳动⼒的10%或⾄少10,000⼈;或县⾥居住的⾮农业劳动⼒是中⼼县的10%或⾄少10,000⼈;或县的50%的居⺠密集居住在与中⼼市相连的低级⾏政区⾥。

满⾜与中⼼县的通勤条件

住在县⾥的⾮农业劳动⼒⾄少15%在中⼼县⼯作;或

在县⾥⼯作的劳动⼒⾄少25%居住在中⼼县。

相关概念:

MSA ⼤都市统计区;PMSA 基本⼤都市统计区;CMSA 结合⼤都市统计区

以上统称MA

1975年前叫做SMSA 标准⼤都市统计区

⼤都市带 MegalopolisH4

定义:由许多都市区连绵⽽成的巨⼤的、多核⼼的城市密集地域系统。

注意:Megalopolis是体现城市化新阶段在地域空间形态上的反映,⽽⾮许多城市建成区⾸尾相连的、超环境负荷的⼀种城市形态

Megalopolis的特征

1. 星云状结构:⾼度密集性、多核⼼2. ⻢赛克结构:各具特⾊的都市区镶嵌⽽成,相互间联系紧密

Page 4: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3. 枢纽功能和“孵化器”功能:国家的核⼼区和国际性4. 沿交通⾛廊发展5. 规模巨⼤:2500万⼈以上

世界上的Megalopolis

Jean Gottman:6个

美国Boswash(新英格兰)、ChiPitz(⼤湖区);⽇本东海道;英格兰伦敦-利物浦;⻄北欧荷法;⻓三⻆

3个potential

巴⻄Rio-São Paulo;⽶兰-都灵-热那亚(地中海沿岸);美国San-San(加州到墨⻄哥的太平洋沿岸区)

我国的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MIR)

必要特征:

1. 具有两个⼈⼝超过百万的特⼤城市作为发展极且其中⾄少⼀个城市具有相对较⾼的对外开放程度,具有国际城市的重要特征;

2. 有相当规模和技术⽔平领先的⼤型海港和空港,并有多条定期国际航线运营;3. 区域内拥有由多种现代运输⽅式叠加形成的综合交通⾛廊,区内各级发展极与⾛廊之间的有便捷的陆上⼿段;

4. 区内有较多的中⼩城市,且多个都市区沿交通⾛廊相连,总⼈⼝规模达到2,500万以上,⼈⼝密度达到700⼈/平⽅公⾥以上;

5. 组成连绵区的各个都市区之间、都市区内部中⼼市与外围县之间存在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只要有⼤中城市,都市区可以普遍存在;但是MIR只在上述特定条件下才存在

可能的MIR:

珠三⻆、⻓三⻆、京津唐、辽中南、⼭东半岛、福建沿海

中国的城镇⼈⼝概念和统计⼝径H2

存在的问题H3

与城镇⼈⼝统计对应的城镇地域概念:

统计上只有⾏政地域概念

实体地域与⾏政地域⽐例相差悬殊实体地域与⾏政地域的相对关系在城市之间差别⼤

市镇的⾏政地域前后变动⼤

城市的⾏政地域概念容易混淆

设区市和不设区市设区市的市辖区、市辖县、市辖市设区的地级市和不设区的地级市

城市的⼈⼝概念混乱

市域⼈⼝-市区⼈⼝;城镇⼈⼝-总⼈⼝;户籍⼈⼝-常住⼈⼝……

城镇⼈⼝的统计⼝径多变

设置城镇的标准多变

城镇设置⼯作节奏多变

五次⼈⼝普查中城镇⼈⼝的统计⼝径⽆连续性,城市化⽔平⽆法衔接

中国城市⼈⼝统计的出路H3

1. 建⽴起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

近市区、近镇区,城市统计区、镇统计区

2. 淡化⾏政区域概念

Page 5: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特别是县改市、乡改镇,县和县级市⾏政区,地区改地级市,县级市升地级市等

3. 建⽴城市功能地域(都市区)概念

城市经济统计区

4. 建⽴都市连绵区的概念,或者规范城市群的概念

第三章 城镇化H1

基本概念:概念内涵及衡量指标H2

关键名词H3

城镇化:Urbanization;不要和城市化、都市化混淆

不同学科下的定义:

社会学:城市性⽣活⽅式发展和扩展的过程;⼈们不断被吸引到城镇中,被纳⼊城镇的⽣活组织中来;随城镇的发展,城镇⽣活⽅式的强化⼈⼝学:⼈⼝向城镇迁移和集中的过程;⼈⼝集中场所的增加;每个集中场所⼈⼝规模的扩⼤经济学:从农业经济向⾮农业经济转移并集中的过程地理学:⾮农业区位向城镇的集中;劳动⼒和消费区位向城镇的集中;新城镇的形成;已有城镇的扩展;已有城镇向更集约的⽅向的发展

共同点:都承认是⼀个过程

参考定义:⼈类进⼊⼯业社会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重逐渐下降、⾮农业活动⽐重稳步上升的过程,与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乡村⼈⼝⽐重逐渐降低,城镇⼈⼝⽐重稳步上升,居⺠点的物质⾯貌和⼈们的⽣活⽅式也⽇益向城镇型转化和强化。

相关概念:实体的/直接的城镇化;抽象的/间接的城镇化

反映城镇化⽔平的指标H3

复合指标

兼顾过程复杂性,但弱化了作为城乡结构反映的独特性质城镇化⽔平评价结果与区域发展⽔平评价结果存在混淆指标体系的地域性、针对性强,⽽通⽤性、可⽐性差

单指标

⼀般采⽤⼈⼝指标。简单易⽤,可⽐性相对较强受统计⼝径影响⼤,在⼝径多变背景下问题较多

学界和官⽅⼀般使⽤⼈⼝指标

关键问题:反映⼀个区域的城镇化⽔平和过程;有⼈⼝迁移的过程,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城镇化速度的表示:增⻓的百分点

城镇化进程特点H2

城镇化开始的时间H3

观点⼀:古代就有,分古代的城镇化和现代的城镇化

城市在地球上出现到城乡融合时为⽌即为城镇化的过程

观点⼆:从18世纪后半叶⼯业⾰命开始后才开始

此前城镇⼈⼝⽐重低,⾃然经济和乡村占主导地位

世界城镇化进程H3

1. 较⾼的速度得以持续

2. 世界城镇化的主流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 城镇⼈⼝向⼤城市的集中更快

Page 6: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城市⼈⼝⽐重上升,⾼规模级城市⼈⼝发展快特⼤和超⼤都市以及都市连绵区的出现⼤城市的地位和作⽤加强,世界城市的作⽤加强

4. 1980s以来对世界城镇化的⾼速度估计正在得到修正

总⼈⼝增速下降,城镇⼈⼝和乡村⼈⼝的增⻓速度在下降(Exception:⾮洲和南亚)

世界城镇化⽔平的地域差异H3

城镇化⽔平: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平⾼,发展中地区和国家⽔平低城镇化速度:城镇化⽔平不⾼⼜不低的地区速度快,很低和很⾼的地区速度慢

城镇化过程⼀般规律和理论H2

城镇化过程曲线: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H3

三个阶段:Initial Stage, Accelerate Stage, Terminal Stage

⼈⼝增⻓也是符合S型曲线的三阶段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可分三个阶段,⾮农产业劳动⼒⽐重的增⻓曲线也是S型曲线

曲线的解释:推拉理论

把城镇化过程看作经济结构转变过程、⼈⼝增⻓过程(⾃然增⻓)、⼈⼝迁移过程(机械增⻓)

上述三过程互有联系:

⼈⼝迁移的根本动⼒:城乡收⼊差⼈⼝增⻓:导致农村⼈均资源下降或增⻓慢

具体过程决定⼒量:(劳动⼒和⽣活两⽅⾯)

城市的吸引⼒/拉⼒:城市⼯业对劳动⼒的需求;其他⾮农产业对劳动⼒的需求;城市⽣活⽅式和较⾼⽔平对农⺠的吸引⼒乡村的推⼒:⼈⼝增殖超过⼟地开发⼈地⽭盾增加;农业⽣产率提⾼析出劳动⼒;特定条件下的农村破产,农⺠流⼊城市;农⺠寻找理想乐⼟的精神推⼒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H3

1. R. Northam的理论:认为粗略的线性相关

经济发展⽔平越⾼,城镇化⽔平越⾼城镇化⼯业化的结果缺点:分析样本少、相关性不⾼

2. 周⼀星(1982)的理论:城镇化⽔平和⼈均GNP呈单对数关系,即城镇化⽔平和⼈均GNP的对数值正相关

理论意义:把城镇化过程的阶段论和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阶段论统⼀了起来实践意义:找到了预测城镇化⽔平的⼀种简单办法

3. 解释:⼀国城镇化⽔平与经济发展⽔平互相促进、互为因果

相互影响具有阶段性,影响的重点前后不同

前期主要是经济发展带动城镇化后期较⾼的城镇化⽔平对经济发展的作⽤越来越⼤

城镇化是⼯业化结果的说法不全⾯,有阶段性差别

⼯业化将⽣产中⼼集聚于城镇,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使城镇成为主要聚居区和社会活动中⼼

发达国家:1820-1950年,城镇化和⼯业化相关系数

钱纳⾥-赛尔昆发展模型(1975):⼯业化于城镇化是⼀个由紧密到松弛的发展过程:

发展之初城镇化由⼯业化推动,共同达到13%后城镇化加速并明显超过⼯业化

Page 7: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业化后期,制造业⽐重逐渐下降,⼯业化对城镇化的贡献逐渐减弱

城镇化发展规律性H3

发展速度演化规律

城镇化⽔平和经济发展⽔平因果相关规律

空间推进规律:

城镇化总是从经济率先发展的相对发达地区开始,然后逐渐向其他地区推进现代城镇化进程:沿海逐步向内陆

⼤城市超前发展规律:⼤城市⽐中⼩城市增⻓更快

产业相关性规律:

城镇是在许多因素的共同作⽤下实现的城镇化⽔平在与⼈均经济总量等经济发展⽔平指标相关的同时,与⾮农产业发展⽔平具有更加密切的相关关系

各种各样的城镇化H3

健康的和病态的:是否同步协调、适度增⻓,quantities & qualities

经济的⾮农化、⼈⼝的城镇化、城镇设施的建设三者缺⼀不可Over-urbanization & Under-urbanization经济发展要求和资源环境要求

向⼼型/集中型和离⼼型/分散型

郊区化 suburbanization:

典型标志:城市中⼼区⼈⼝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即绝对分散前兆:城市中⼼区⼈⼝增⻓速度趋缓,在城市总⼈⼝中相对⽐重下降,即相对分散

逆城市化 counter-urbanization:⼈⼝从⼤城市和⼤都市区向⼩城市或⼩的都市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典型指标:⼤都市区的⼈⼝出现绝对量减少

中国的城镇化H2

进程特点H3

1. 城镇的数量和城镇⼈⼝的总规模有了很⼤的发展

城市建制变动

2. 前30年城镇化的速度很缓慢,1980s以来速度较快

1980年我国属于低收⼊国家(19.39% v. 24%),1999年我国属于下中等收⼊国家(35.38% v. 43%);近年来上升较快,但指标中包含了不完全城镇化2018年:常住⼈⼝城镇化59.58%,户籍⼈⼝城镇化43.37%滞后原因:改⾰开放前是⾮城镇化的⼯业化,改⾰开放后是分散的⼯业化

3. 反复性和曲折性,⼤起⼤落特征明显

1949-1957,短暂的健康城镇化,“重点建设,稳步前进”1958-1960,短暂的过度城镇化,“⼤跃进”1961-1965,第⼀次反向城镇化,“困难时期”,职⼯返乡1966-1976,第⼆次反向城镇化,“上⼭下乡”1978以来,重新⾛⼊正常轨道,“改⾰开放”,市场体制

4. 1980s以前缓慢的城镇化进程避免了⼤城市⼈⼝过分膨胀

5. 不是伴随着农村的破产和城乡关系的尖锐对⽴⽽展开的

6. 近年来城镇化伴随了流动性特征和不完全城镇化现象

改⾰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动⼒机制——多元化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组织实施主体的多元化

Page 8: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政策表达H3

改⾰开放以来的五年计划

地区差异H3

20世纪80年代H4

三个直辖市、港澳台最⾼;北部省区⾼于南部省区;东南沿海加速上升;⻄南诸省最低;⻄北地区并不低。

1982年以来的变动H4

1. 各省区间城镇化⽔平整体差异逐渐缩⼩,两极差异先分散后收敛2. 空间格局经历了由“北⾼南低”到“东⾼⻄低”的演变过程3. ⼤区域“俱乐部趋同”现象明显

当前形势H4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过度开发建设的现象

超标准现象:⼟地城镇化过速、城镇建设量过度⽣活和消费中的奢侈化理念

城镇化⾯临资源环境约束

资源:耕地保护和城市建设⽤地;缺⽔城市;常规能源⽣产与总能源需求的缺⼝继续扩⼤环境:污染问题,与⼯业化、城镇化⾼度相关

“半城镇化”现象:转移劳动⼒的市⺠化、农村留守、城乡⼆元、城市⼆元

城镇化⽔平预测H2

联合国法H3

联合国⽤来预测世界各国的城镇化⽔平时常⽤的⽅法。

根据已知的两个代表年份的城镇⼈⼝和乡村⼈⼝,求取城乡⼈⼝增⻓率差。假设增⻓率差在预测去内保持不变外推可求得预测期末的城镇⼈⼝⽐重,内推可估测代表年份之间各年的城镇⼈⼝⽐重

符合正常城镇化过程的S型曲线原理

计算公式H4

⾸先求两个代表年份间的城乡⼈⼝增⻓率差

为城乡⼈⼝增⻓率差, 为前⼀个代表年的城镇⼈⼝⽐重, 为后⼀个代表年的城镇⼈⼝⽐重, 为两个代表年份之间的年数

然后测算某年的城镇⼈⼝⽐重

为 年城镇⼈⼝⽐重, 为距离前⼀个代表年的年数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平的相关分析法H3

建⽴城镇化⽔平与经济发展⽔平的数学模型,然后按经济发展⽔平外推

劳动⼒转移法H3

Page 9: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从乡村劳动⼒的推⼒的⻆度

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取得的系数较多,⼯作量⽐较⼤

时间趋势外推法H3

把城镇化看成 ,⽤多年历史数据regression,求参数后带⼊预测年份时间变量

要保证有⼀定量的样本数;适合较短时期的预测

第四章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地理条件H1

影响因素H2

根本因素:社会⽣产⽅式H3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阶段,服从于⼈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农牧分离——聚落⼿⼯业与农业分离——城市商业从⼯农业分离——城市职能完善,⼴泛分布⼯业⾰命——世界性城市化浪潮信息⾰命——???

基础与背景条件:区域地理条件H3

处在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城市分布和发展状况有差异

城市宏观分布与区域⾃然地理条件H4

⼤城市对⾃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更紧密,分布更具有规律性

世界⼤城市的纬度分布:

集中在中纬度地带,向低纬度⽅向缓慢移动

在低纬度地区的⼤城市主要区位:

⾼⽽凉爽的⾼原或⼭间盆地:墨⻄哥城、拉巴斯低纬度受到海洋调节的滨海低地:新加坡、雅加达、利⻢

⾼纬度地区的⼤城市都在受⼤⻄洋暖流影响的地⽅:奥斯陆、斯德哥尔摩、雷克雅未克、摩尔曼斯克

中美⼤城市的分布与⽓候关系

中国基本上是中纬度国家,⼤城市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旱和半⼲旱地区很少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增⻓最快的⼤城市都在阳光带的⼲旱、半⼲旱地区

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平原地区多于低⼭丘陵,中⼭和⾼⼭地区极少除平原中腹和三⻆洲平原外,两种地形过渡或交接部位城市较多除平原城市濒临江河湖海外,丘陵⼭地城市多趋于河⾕,普遍临⽔

注意:早期城市受地形制约明显,技术进步会减弱地形的约束

我国的城市分布特征

空间分布:东密⻄疏、偏集中纬地带

地理分布:

集中分布平原丘陵地区,⾼原⼭区分布很少偏集亚热带、暖温带地区沿河城市群组:⿊⻰江、辽河、海河、⻩河淮河、⻓江、珠江城市分布与⼈⼝分布相适应东、中、⻄三⼤地带分布差异明显

Page 10: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城市宏观分布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H4

区域⾃然条件分布与空间结合的特点及其与经济的关系

矿产、⽔热、⼟壤、动植物等资源的丰度及其组合,实际是⾃然条件向经济利⽤的衍⽣转化区域基础设施、劳动⼒的数量质量、历史传统、现状经济发展⽔平和结构,实际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未来发展可能性

城市与区域的关系H3

城市作为⽣产⽣活地域单元,在任何时候都是⼀个复杂的开放系统

双向联系⽆时⽆刻不在进⾏城市是区域的中⼼,是区域的缩影城市发展动⼒来⾃区域,⼜是区域发展⻰头:在为区域服务中获得发展许多城市间的差异性,除历史阶段原因外,在于区域地理背景的差异

城市与地理位置H2

地理位置:影响单个城市形成发展的直接因素H3

位置是指某⼀地点对于它以外地⽅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总和

数理地理位置:⾚道和本初⼦午线⾃然地理位置:⼭河湖海等⾃然物经济地理位置:外部存在的具有经济意义的事物的空间关系政治地理位置

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与外部事物之间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这种结合包括有利的结合与不利的结合

城市地理位置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要素的内涵⾮常丰富要素的空间组合类型千变万化政治、经济要素:在历史上多有变化⾃然要素:相对稳定,但也在变化之中;在不同阶段对城市的影响不同

城市地理位置的特点影响与区域联系的内容、⽅式和强度,进⽽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和规模的特点

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H3

空间尺度H4

⼤位置、中位置、⼩位置:分别相对于城市与整个吸引范围、直接吸引范围、城址所在地的空间关系

上海: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及⻓江⼊海⼝处,⻓江三⻆洲东南端和太湖流域下游,⻩浦江和吴淞江相汇处⼤城市⼀般有优越的⼤位置;⼩城市的⼤位置意义相对不⼤

城市与其腹地的关系H4

中⼼位置

优势:便于和区域内的各个⽅向联系

⻢德⾥、莫斯科、布拉格、柏林

太原、贵阳、成都、⼴州、开封-郑州

重⼼位置:中⼼位置的变异

杭州、⻄宁、⻄安

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

渔港城市邻近渔场、矿业城市接近矿藏

⻔户位置:特殊的、典型的邻接位置

优势:对外联系的效率最⾼

城市沿交通线成⻓的区位H4

Page 11: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运

航运端点:宜宾梯级中转点:重庆、宜昌、武汉、上海河流交汇点:镇江、扬州、南京、芜湖、武汉河曲位置:伏尔加格勒过河点位置:伦敦、兰州河⼝位置:上海

铁路、⾼速铁路(站点设置、等级)

铁路枢纽、通过位置、端点位置、主线/⽀线、起点站

公路、⾼速公路(出⼊⼝设置)、航空(国际、国内、省内航线)

地理位置分析注意要点H4

不要忽视对⾃然地理位置的关注,赋予其经济意义

核⼼是对外交通运输条件

交通条件好的城市发展不理想?

城市腹地条件和特征外部市场等因素

历史的、发展的观点

对⽐分析法

城镇发展条件的评价H3

评价因⼦选择——因地⽽异

共同因⼦:交通条件、现状条件原则:选择对本区域城镇发展有主要影响的因⼦

对因⼦的给分

绝对量和相对值,标准化量纲权重尽量考虑规划因素

由得分⾼低分出等级

双等差级数法H4

假设有 个因⼦,对因⼦的重要性排序后⾃动给出权重

不论地域单元(样本)个数,如果分为 级,各级的标准分为

由此得到资料矩阵

Page 12: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第五章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H1

经济活动的⼀般分类H2

按经济活动的特点分类H3

⼀产(⼤农业):通过强化⾃然界的⽣命过程取得物质产品

农林牧副渔业1993年取消副业

⼆产(⼴义⼯业):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加⼯过程取得物质产品

⼯业和建筑业

三产(⼴义服务业):为⽣产和⽣活提供服务的⾏业

1985年分为四个层次:流通部⻔、为⽣产和⽣活服务的部⻔、为提⾼科学⽂化⽔平和居⺠素质服务的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

我国的国⺠经济⾏业划分:20⼤⻔类——97个⼤类——⼤类下分中类、⼩类

按照城市经济活动服务的对象分类H3

为城市外部服务的部分

Basic Sector, City-forming, Export, Primary, Independent

为城市本身服务的部分

Nonbasic Sector, City-serving, Local, Secondary, Dependent

基本活动的细分及相关概念H4

两种经济活动:

基本活动部分:离⼼的和向⼼的

基本部⻔:基本活动占绝对优势的部⻔

⾮基本活动部分:为本市⽣产服务的和为本市⽣活服务的

⾮基本部⻔:⾮基本活动占绝对优势的部⻔

度量:B/N⽐,⽤产品、产值、利润来衡量,为了有可⽐性多⽤劳动⼒来衡量,即部⻔职⼯数。

城市的经济基础理论H2

城市的经济活动由基本和⾮基本两部分组成。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量是基本活动部分,城市的兴衰是由基本活动部分的兴衰决定的。城市的基本和⾮基本部分是互相有关联和可变动的。

量测⽅法H3

普查法H4

问卷调查或现场调查:准确、繁琐——可⽤于⼩城市直接采⽤普查数据

残差法H4

先确定基本部分占绝对优势的部⻔为100%,对其他部⻔给出⽐例数

缺点:粗略

Page 13: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以前我国城市规划在调查基本⼈⼝时常⽤

区位商法(宏观法)H4

核⼼要点:以全国或⼤区域的经济结构为参照标准来识别各个城市的基本部⻔和⾮基本部⻔

数学表达式:

是城市中 部⻔和总的职⼯数

是全国 部⻔和总的职⼯数

为区位商, 的部⻔是具有基本活动部分的部⻔

评价:

优点:

有客观标准,简单、⽅便,资料易得量测经济部⻔较⻬全的较⼤城市时,⽤中等尺度部⻔划分时效果较好

缺点:

前提条件有局限性,外贸⽐重很⼩的情况下可⾏假设有相同的⽣产率和消费率全国平均⽐重的局限性

正常城市法H4

针对平均⽐重的缺陷提出的新思路,寻找⼀个正常的城市来代表所有城市应该有的⾮基本活动部分,⾼于正常城市⽐重的部分为基本活动部分。

正常城市的选择

美国864个10,000⼈以上的城市,各部⻔职⼯⽐重中第5个百分位的城市(No. 43)为正常城市,它的⽐重称为 K值共36个部⻔,36个K值之和为37.7%,即正常的B/N⽐为

讨论:⽤⼀个K值来衡量所有的城市不够合理,不同地域、不同城市规模间有差异

最⼩需要量法H4

城市各部⻔存在⼀个最⼩需要量,相当于⾮基本部分。

分规模组寻找最⼩需要量,找到规模组中某部⻔⽐重最低的城市,以此⽐重作为本组城市的最⼩需要量

缺陷:

样本选择、组的连续性最低⽐重城市代表性⼏乎所有城市都有输出,却没有城市需要输⼊

改进:

连续规模组,规模组⼈⼝中位数-某部⻔最⼩职⼯⽐重为资料矩阵

回归得到某部⻔最⼩需要量的统计模式

证明规模与⾮基本⽐重有正相关性

区位商法、正常城市法、最⼩需要量法原理总结:

:可以代表⾮基本部分的全国平均⽐重、第5百分位城市的⽐重、规模组中最低/第⼆低的城市的⽐重

城市发展的内部机制H2

Page 14: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影响B/N⽐的因素H3

城市规模

规模扩⼤, ⾮基本部分有增加趋势

经济专业化程度

相似规模城市,专业化程度越⾼B/N越⼤

区位

⼤城市附近的卫星城B/N⽐⼤独⽴城市B/N⽐⼩

历史状况

⽼城市⼩、新城市⼤

时间影响

⾮基本部分有增加趋势,规模越⼤增加趋势越明显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对城市发展机制的解释H3

城市发展的内部动⼒主要来⾃输出活动,即基本活动的发展基本和⾮基本活动的每⼀次增加都引起当地⼈⼝进⼀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增加本地区的需求和⼈⼝城市发展过程就是基本和⾮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个地⽅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

城市基本活动的“乘数效应”H3

城市基本部分的每⼀次投资、收⼊和职⼯增加,在城市所产⽣的结果数倍于原数量,这种放⼤机制称为“乘数效应”,也称为“繁衍率”

城市就业职⼯结构:总就业等于基本部分就业和⾮基本部分就业之和

就是乘数,和城市就业职⼯的B/N⽐有关系

基本和⾮基本活动的相互转化H3

城市发展事实说明:

⽼的以基本活动为主的部⻔在⼀定时刻会衰落原来以⾮基本活动为主的部⻔中也会⻓出新的基本活动

转化形式:

分⼯精细化,技术进步,原输出产业基础上演变或分化出新的输出产业输出产业数量和种类增加,扩⼤对输出产品的需求,进⽽吸引城市发展更多种类和更⼤规模的服务产业以⼒图取代输⼊商品

城市规模扩⼤,在区域和国家的地位提⾼,有利于新的基本部⻔发展

乘数效应和循环累积:第⼀次乘数效应和第⼆次乘数效应

理论上讲,⼀个城市⼀旦形成,它会⽆限地发展下去。但事实并⾮如此

其他因素制约,尤其是外部条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内部要求集中的⼒量和要求分散的⼒量实际是同时存在的

经济基础理论的意义H3

1. 经济要想发展,就必须根据⾃⼰特点,发展为外部服务的经济活动

2. ⻔类较多的综合性⼤城市,抵抗外部市场波动的能⼒较⼤;新的基本经济活动的引⼊产⽣的乘数效应较⼤。经济结构单⼀的中⼩城市则相反

3. 为了最⼤限度推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把专业化和综合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Page 15: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合理确定重点产业部⻔,寻找出乘数效应较⼤、产业链较⻓的推动性产业,发挥为外地服务的专业化部⻔的主导作⽤在专业化基础上合理地综合发展城市和区域的经济

为城市职能分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六章 城市职能分类和城市性质H1

常⽤的城市分类H2

发⽣学分类:新城市和⽼城市

新城市:新设城市/新建城市

地形地貌分类:滨海、三⻆洲平原、⼭前洪积冲积扇平原、平原与低⼭丘陵邻接区、低⼭丘陵区河⾕、平原中腹、⾼平原、⾼原⼭间盆地和⾕地、中⼭⾕底、⾼⼭⾕地

形态分类:块状、带状、星状、双城、带状群组、块状群组等

⼈⼝规模分类:市区⾮农业⼈⼝

1989年《城市规划法》⼤于50万为⼤城市,习惯上把⼤于100万的叫特⼤城市20-50万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为⼩城市2014年新分类:1000万以上超⼤城市、500-1000万特⼤城市、300-500万I型⼤城市、100-300万II型⼤城市、50-100万中型城市、20-50万I型⼩城市、20万以下II型⼩城市

⾏政等级分类:直辖市、地级市(包括实际上的15个副省级市)、县级市、建制镇

城市职能H2

城市在区域中的作⽤、分⼯,着眼于基本活动部分;或把城市所有活动都纳⼊城市职能范畴

折衷:狭义和⼴义;为外部服务的职能和为内部服务的职能

从整体上看城市在区域和国家中的作⽤、分⼯和特点,指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和城市的分⼯,属于城市体系的研究范畴

城市职能分类H3

实质:把城市的主导职能抽取出来,对多个城市⽐较、归并和分类

以城市经济基础理论为理论基础

⼀般描述⽅法H4

要点:先确定分类系统,然后把城市⼀⼀归⼊

特点:任意性、主观性、⼀个城市⼀类

统计描述法H4

要点:先确定分类系统,然后给每个类别增加⼀个数量标准

特点:定量标准仍有主观性、描述性

统计分析法(纳尔逊)H4

要点:引⼊客观统计量来衡量城市的主导职能,区位商、平均值和标准差

特点:

表示每个城市的职能特点,但不归并成类,如迈阿密Ps3RF(个⼈服务3级,零售1级,⾦融1级)反映职能专⻔化程度标准⽐较客观,⼀个城市可以有数个主导职能预设概率呈正态分布;⽐重较⼤的部⻔没有进⼊主导职能

主导职能应有特点:

重要的区际意义

Page 16: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在城市的经济结构中具有举⾜轻重的地位职能指数

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法H4

城市职能分类在去除⾮基本部分后得到最⼩需要量

基本部分最⼤的部⻔称为城市的优势职能

以均值加标准差的⽅法寻找城市突出职能

计算城市的专业化指数

:城市中 部⻔职⼯占总职⼯数的百分⽐

: 部⻔的最⼩需要量

把每个城市画在坐标图上,反映四个要素特点:

制造业基本职⼯⽐重、批发业基本职⼯⽐重、专业化指数、城市规模⼤⼩

分为五类(以加拿⼤为例):

专业化制造业城市:专⻔化指数很⾼、制造业⽐重很⼤、批发业⽐重很低区域⾸府(类型I):边缘地区,制造业相对不重要、批发业⽐重较⾼、专业化指数不⾼,地区性集散中⼼专业城市:政治中⼼渥太华和维多利亚,六个专业化指数极⾼的矿业中⼼主要⼤都市中⼼:蒙特利尔、多伦多、温哥华、温尼伯,制造业和批发业都较发达区域⾸府(类型II):制造业相对⽐较重要,但其它职能特征上各不相同,可以看作前三种的过渡类型

多变量分析法H4

主要分析技术:主因素分析和聚类分析

不单是城市经济职能分类,包括了经济、社会、⽂化等特征

中国的城市职能分类H2

定性、定量相结合

利⽤多变量聚类分析分类,再利⽤Nelson分析法进⾏类别描述和命名

规模级的重要性

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H2

联系和区别H3

联系:都是反映城市为外部服务的作⽤,在国家或区域中的分⼯;确定城市性质⼀定要先进⾏城市职能分析

区别:

⼆者不等价,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城市职能⼀般指现状,性质⼀般指规划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合理性各异;城市性质加⼊了主观意念,正确性各异严格说,不论职能还是性质,都要考虑时间维度

确定城市性质H3

步骤:

1. 分析历史上和现状的城市职能,继承和发展其中合理的部分

Page 17: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2. 结合本市优势,分析今后可能和合理的发展变化,确定城市在规划期的职能3. 概括为城市性质的适当表述

第七章 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H1

城市规模与城市职能H2

城市规模:城市重要的综合性特点H3

表征指标:⼈⼝规模、⽤地规模常常体现了城市体系的等级性和层次性

城市规模主要是由城市职能决定的,⽽不是规模决定职能

城镇规模分布的分析和描述⽅法H2

城市⾸位律H3

基本概念H4

⾸位度 Primacy:

第⼀⼤城市的⼈⼝的是第⼆⼤城市⼈⼝的倍数

⾸位度⼤于2(⼀说⼤于3)的城市规模分布⼀般可称为⾸位分布

⾸位度反映了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程度

⼀般认为正常的规模分布⾸位度应接近2

⾸位城市 Primate City

⽐第⼆位城市⼤得多的“领导”城市,还体现了这个国家和⺠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发挥着极重要的作⽤

提出H4

杰佛逊在1939年检验51个国家前3位城市的规模关系

四城市指数和⼗⼀城市指数H3

⾸位度的扩展,本质没有太⼤区别

四城市指数

正常的规模分布四城市指数应该接近1

⼗⼀城市指数

正常的规模分布⼗⼀城市指数应该接近1

2、4、11城市指数结合起来可以对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和分散有⼀个概念

⼏种类型H4

1. 均衡型:

浙 , 接近于1,最接近理想状态晋、辽类似,但不如浙江典型

Page 18: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2. 双中⼼:

冀、鲁、皖、桂典型, 接近或等于1,省内两个最⼤城市与后⾯的城市拉开了较⼤距离,4、11指数很低

3. 准双中⼼:

蒙、川、吉、豫,不很典型,2、4、11都⽐典型的双中⼼结构略⼤,但⽐其他类型⼩重庆设直辖市后,四川成为⼜⼀个⾸位度很⾼的省区

4. ⾸位分布:

沪苏、鄂、粤、陕,⾸位城市具⼤区中⼼职能,远⼤于区内其他城市滇、⽢、⻘、新、藏,⾸位度很⾼,城市体系尚未得到充分发育

城市⾦字塔H3

在规模分级不变的情况下,⽤城市⾦字塔⽅法来分析城市规模结构变化有意义。

反映不同等级城市数量的⾦字塔H4

城市数量⾦字塔有⼀定规律性,随城镇规模级提⾼,城市数量减少,呈⾦字塔型

反映不同等级城市⼈⼝数量的⾦字塔H4

城市⼈⼝数量的⾦字塔没有⾦字塔型的规律性,⼀般来说是“头重”的

⼆倍数规律H3

基本概念H4

⼆倍数规律:把城市边界固定,使规模上界是下界的2倍,发现了⼀种规律性

当规模级的边界值确定为2倍时,下⼀级的城市数量接近是上⼀级城市数的2倍

实⽤价值H4

已知某规模级的边界值和城市数,可知道⽐它低⼏级的边界值和城市数只有在城市体系⾜够⼤时才有效可测算单个国家:美国接近、我国不理想

准确表达H4

城市数量和规模级成反⽐,当规模级的边界确实为2倍时,任何两级的边界和城市数量的关系有下列等式:

位序-规模律H3

基本概念H4

对于⼀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所有城市按⼈⼝规模排序中的位序关系所存在的规律

奥尔巴赫(1913)

其中 代表所有城市按⼈⼝规模排序后第 位城市的⼈⼝和位序, 是⼀个常数

罗特卡(1925)

对位序变量允许有⼀个指数

⾟格(1936)

Page 19: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普夫(1949)的推⼴

相关指数 代表城市规模与位序的相关性

为截距,代表第⼀位城市的规模

为斜率,代表城市规模分布集中与分散的程度

解释与讨论H4

国际上⼀般把城市规模分成两⼤类型,位序规模分布和⾸位分布

优劣性的讨论

⻉利的双对数坐标解释:

横坐标为城市规模的对数,只表示等级;纵坐标为城市⼈⼝数量的累积百分⽐

把不同规模级的城市数的累积百分⽐落到图上,如果连起来接近直线即为对数正态分布,即位序规模分布;如果有空缺,呈明显折线,即为⾸位分布

结论: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与国家的城镇化⽔平、经济发展⽔平没有必然联系对数正态分布⼀般属于⼤国、城市发展历史悠久、政治经济复杂的国家;⾸位分布⼀般属于⼩国、城镇化历史短、经济政治简单的国家

公式 的相关性永远都是很⾼的,实际上是⾃相关造成;对于其 值的阈值也没有明确规定

中国城市的规模分布H2

关于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点共识H3

1. 按⼀般分类,属于相对均衡的位序-规模分布:⼤国、城市发展历史悠久2. 新中国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的斜率变化在各个时期波动很⼤:城市发展政策的不连续性3. 绝⼤多数情况下,⾼位次城市,尤其是最⼤城市的实际规模⽐理论规模⼩得多:⼤城市有可观的发展前景

4.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预测⽐对已有资料的分析难度⼤得多:研究任务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变化H3

动⼒机制H4

市场要素影响⼒加⼤紧密依赖⾏政等级体系形成的动⼒层次特点弱化区位条件优惠政策作⽤增强

规模等级变动H4

具有区位优势⽽不⼀定是⾏政中⼼的城市增速较快以⾏政等级为基础形成的规模等级体系有所改变

中国省区城市规模体系的演变H3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H4

⾼级⾸位型、中级平衡型、中级⾸位型、初中级平衡型、初中级不平衡型、初级⾸位型

演变模式H4

不同省区的城市规模分布在作规律性演变,低级向⾼级;

Page 20: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并不是从⾸位分布直接向位序-规模分布演变

影响因素H4

⼈⼝数量因素关系最为密切经济发展⽔平较为密切交通⽹密度与城镇化⽔平没有关系

描述城市规模分布H3

第⼀⼤城市规模:反映体系的等级层次城市⾸位⽐:反映体系的集中程度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不平衡指数:反映分布的等级⻬全程度

中国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H2

理论上存在多个均衡的城市规模,可以实现不同的效益⽬标不同规模级城市的经济效益有⼀定规律性,呈正相关,但是掩盖了城市规模级内部的差异单个城市的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是弱正相关

我国影响城市经济效益的多因素分析H4

全国城市⼯业经济效益主要因素:投资强度和⼯业结构,规模不是主导因素城市规模重要性居于第三位经济效益与⼯业企业的规模结构呈负相关与区位交通状况、专业化程度有关

对规模政策的⻅解H4

⼈⼝规模是城市最重要特征之⼀,但不能概括城市本质特征的全部城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城市发展的各种内外条件随着城市规模级的提⾼,城市的经济效益有逐级提⾼的总趋势规模政策在实践中难以执⾏,且中国城市规模的统计标准本身有严重缺陷城市规模效益的含义不只限于经济效益,⽽要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各⽅⾯的效益

国际上关于规模政策的经验H4

限制⼤城市的政策总是⾛向失败,反⽽带来基础设施不⾜的危险⼤城市规模是集散动⼒与约束条件的共同作⽤

第⼋章 城市体系的空间⽹络结构H1

中⼼地理论H2

“没有中⼼地理论,就没有城市地理学”

克⾥斯泰勒的中⼼地理论H3

把城镇作为零售中⼼和服务中⼼,来探讨城镇体系的聚落规模、职能和分布的规律性理论

基本概念H4

中⼼职能/中⼼地职能和中⼼地:

聚落遍在的为外部服务的作⽤,这种职能⼀般要集中在区域的中⼼。有这种职能的聚落叫中⼼地Roadside、Hamlet闾市、Village村市、Town镇市、City城市职能: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作⽤

企业单位和职能单元

企业单位:提供某种职能的企业单位(establishment)

职能单元:按照提供职能种类个数划分的企业单元

⼀个企业提供 种职能,则总的企业集合 为 个职能单元

Page 21: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槛值(Threshold)和服务范围(Range):

⻔槛值:维持⼀个职能单元存在所需的最起码的⼈⼝数或者购买⼒

服务范围:有⻔槛范围、最⼤范围、实际范围

⼆者随不同的职能⽽变化

⼤多数职能的企业数与中⼼地的⼈⼝规模之间存在指数曲线关系

当店数/企业数 时, 就是该职能的⻔槛值

服务职能的等级:

将不同的职能按⻔槛值排队,就有低阶职能和⾼阶职能之分

中⼼地的等级:

按中⼼地执⾏的职能的数量和职能的等级,可把中⼼地分成不同等级

中⼼地等级越⾼,中⼼职能越多,中⼼地⼈⼝越多⾼级中⼼地不仅有低级中⼼地所具有的职能,⽽且有低级中⼼地所没有的较⾼级的职能,有着较⾼的⻔槛和较⼤的服务范围⾼级别中⼼地数量少、间距⼤、服务范围⼤

中⼼性(Centrality):对中⼼地等级的度量

中⼼性:城市对外服务的相对重要性

结节性:城市总体上的重要性

克⾥斯泰勒⽤电话指数度量中⼼性:

中⼼地的实际电话数减去预期电话数

理论假设H4 克⽒中⼼地理论的假设H5

⽆边的⼤平原、均匀的肥⼒和⽔分、初始⼈⼝均匀分布、均匀的陆路联系、决定因素是距离、经营者和消费者有理性⾏为

即:均质平原和经济⼈

理论要点H4

1. 经过⻓期的农业市场服务中⼼的演化,会形成⼀套呈三⻆形分布的中⼼地等级体系,不同等级中⼼地有不同⼤⼩的六边形市场区

2. 不同级别的中⼼地和市场区呈相互嵌套的⽹络

低级中⼼地和市场区被⾼⼀级的市场区所包括⾼级中⼼地既有低级中⼼地的全部职能,也有特有的较⾼⻔槛和较⼤服务范围的⾼阶职能

Page 22: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嵌套模式H5

B级中⼼地的市场区范围由最⾼级职能的半径 所决定。但B级中⼼地市场区边缘的居⺠不愿意到B级中⼼地去接受低级服务,因此在3个B级中⼼地之间的位置有⼀个⽐B低⼀级的中⼼地K来提供服务,其服务范围由它所提供的最⾼级职能服务的半径 所决定依此类推,可以推出⽐B⾼⼀级的中⼼地G和⽐K低⼀级的中⼼地A以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市场区

三个原则H5

市场、交通、⾏政

三种原则可能同时交错发⽣作⽤

市场原则下的中⼼地空间结构(K = 3)H5

这种结构下,市场组织最合理

6个低级中⼼地在它⾼⼀级中⼼地市场区的⻆上

低级中⼼地的市场区分属3个⾼⼀级中⼼地的市场区

⾼⼀级中⼼地的市场区是低⼀级中⼼地市场区的3倍

低级中⼼地可以到周围3个⾼⼀级中⼼地接受服务

在⾏政管理上,每3个低级单元组成⼀个⾼⼀级的单元

各级单元数为

各等级中⼼地的数量为

较⾼等级中⼼地间的距离是低⼀级中⼼地距离的 倍

交通原则下的中⼼地空间结构(K = 4)H5

这种结构下,运输效率最⾼

6个低级中⼼地在它⾼⼀级中⼼地市场区的边上

低级中⼼地的市场区分属2个⾼⼀级中⼼地的市场区

⾼⼀级中⼼地的市场区是低⼀级中⼼地市场区的4倍

低级中⼼地可以到周围2个⾼⼀级中⼼地接受服务

在⾏政管理上,每4个低级单元组成⼀个⾼⼀级的单元

各级单元数为

各等级中⼼地的数量为

较⾼等级中⼼地的距离是低⼀级中⼼地距离的 倍

⾏政原则下的中⼼地空间结构(K = 7)H5

Page 23: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这种结构下,⾏政管理上⽅便

6个低级中⼼地在它⾼⼀级中⼼地市场区的⻆内

⾼级中⼼地的市场区包括7个低⼀级中⼼地的市场区

⾼⼀级中⼼地的市场区是低⼀级中⼼地市场区的7倍

在⾏政管理上,每7个低级单元组成⼀个⾼⼀级的单元

各级单元数为

各等级中⼼地的数量为

较⾼等级中⼼地的距离是低⼀级中⼼地距离的 倍

理论评价H4

城市作为服务中⼼具有⼀定的普遍意义;

在理论前提下,各种观念基本正确。六边形市场区的模式在实践中也有体现,尤其是平原农业区;

后期验证发现与克⽒有相似的规律性,如中⼼地的等级性、间距符合K = 3或4;

也存在不符合规律的验证,严格阶梯状的体系结构未能实现,归结为假设条件的问题。

多⽬的购物,perfect information等修正:K = 3在多⽬的购物⾏为下的变形,3、4同时存在等

中⼼地体系的变形H4

1. 集聚变形:实际的⼈⼝密度不均、购买⼒不均2. 带状资源分布下的变形:低级中⼼地不在⾃⼰市场区的中央3. 线状资源、点资源分布下的变形4. 时滞变形、对外联系不均匀时的变形

廖什的中⼼地理论H3

概要H4

1. 假设条件同样是均质平原,有均匀分布的⼯业原料、普及的可⽤于⽣产的技术知识和相同的消费需要,⼈⼝均匀集聚在农村基本聚落⾥

2. ⽣产和消费都在市场区内进⾏,中⼼地不是单纯的提供服务的中⼼,也是⽇常物品的⽣产中⼼3. 每⼀种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槛值,有不同⼤⼩的市场区,K值的⼤⼩反映市场区的⼤⼩,3、4、7不过是最⼩的三个值

4. 150种不同K值的市场区重叠、围绕中⼼旋转、调整,得到廖什景观5. 不是特别严密,但更接近实际

中⼼地理论的应⽤于研究H3

德国、荷兰圩⽥模式、北京城区研究

城市吸引范围(腹地)的划分H2

基本概念H3

⼀个城市的影响范围可以很⼤;⼀个地域可以接受多个城市的影响

城市对外影响⼒的⼤⼩随距离⽽衰减

两个同等级城市之间⼀定存在⼀个相互作⽤⼒相等的地⽅

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或直接腹地是⼀个城市的吸引⼒和辐射⼒对城市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起主导作⽤的⼀个地域

实际上两城市间直接吸引范围的界限是⼀条中性带,具有过渡性

城市与其吸引范围内的联系强度是不均匀的,可分成集中作⽤区、⼀般作⽤区和边缘作⽤区

城市的每⼀种职能都有不同的影响范围,综合的影响范围是多种指标吸引范围的综合

不同等级的城市有不同的职能和不同等级的吸引范围,划分范围实际就是寻找界限

城市吸引范围的特点:边界的模糊性、动态性、内部联系强度的不均匀性,相互之间的等级层次性

Page 24: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般规律H3

城市等级越⾼,规模越⼤,实⼒越强,吸引范围越⼤,vice versa

经济发达地区,同级城市稠密,直接吸引范围⼩,但联系强度⼤;相反,吸引范围⼤,联系强度⼩

专业化程度⾼的城市,常常作为中⼼城市的职能强度⽐同级规模的城市要弱。专业化城市的专业化职能的影响范围很⼤。

中⼼城市:政治、经济、⽂化等众多领域具有吸引⼒和辐射⼒的城市,综合性职能的城市

中⼼城市与其吸引范围的关系有两⼤类

中⼼区位城市在它吸引范围的中部⻔户区位城市在它吸引范围的⼝部

划分城市吸引范围的⽅法H3

经验的⽅法H4

通过线上资料调查不同断⾯的⻋流,总⻋流 - 通过⻋流 = 净⻋流

两城市间净⻋流最⼩的点即为吸引范围的边界

调查⾯上资料,考察不同地⽅的消费者,了解居⺠购物或出⾏的指向

点上资料调查了解城市商业、服务业企业的顾客来源

关键环节:

1. 确定好同级别的中⼼城市:⾏政等级、⼈⼝规模、经济实⼒等中⼼性指标

2. 确定好指标体系:

政治中⼼——管辖范围经济中⼼——离⼼和向⼼的货流交通中⼼——客流、⻋流⾦融中⼼——资⾦流信息中⼼——⻓途电话流量流向、信息流

理论的⽅法H4

基本模型来⾃于重⼒模型:

城市间交互作⽤的引⼒模式:

为可⽤⼈⼝数/零售额/就业机会/⼯业产值等其他质量指标;

可以是空间距离/实际距离/经济距离/时间距离等

还可以⽤不同城市的年龄结构、收⼊⽔平、消费⽔平、就业⽔平等的差异给予不同的权重或指数,即:

为⼀般表达式。

⾪属度:

Page 25: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是 地与 地的联系的相对强度

赖利模式:

是说在 两城之间有⼀地 , 到 两城零售额的份额⼤⼩与两城的规模成正⽐、距离呈平⽅反⽐

断裂点公式:

简单易⾏,符合实际。但假设简单,规模弹性系数为1,距离弹性系数为-2,不能反映腹地的过渡型特征,只解决两个城市之间的腹地划分。

通过模型公式进⾏多元回归

引⼒模式的推⼴H4 潜能模式H5

城市潜能:⼀个城市和城市以外所有地⽅总的交互作⽤的可能性,代表城市的可达性(accessibility)

两个城市之间的潜在势能为 ,则 城的潜能之和为

类⽐于引⼒势

中间机会H5

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H2

基本概念H3

空间分布:城市作为点状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形式

⼀般形式:集聚、随机、均匀

空间结构: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相互作⽤和组合状态

城市空间结构主要类型:

单核集中块状结构、连⽚放射状结构、连⽚带状结构、多核点线式结构、核⼼与卫星城结构、多中⼼组团式结构

中国城市的空间分布:集聚分布

中国城市的集聚分布H3

⾯上的集聚取决于地形、降⾬

基本格局:东部多于中部,中部多于⻄部

Page 26: 第⼀章 绪论 - bbs.pku.edu.cn · h1 第⼀章 绪论 h2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产⽣是⼈类⽂明的象征 1. 出现的时间:⼈类出现后,发展到⼀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前后变化:

⼯业化资源分布和政策因素:改⾰开放前北⽅多于南⽅对外开放格局演变:改⾰开放后南⽅多于北⽅

⼏个城市密集区:

珠三⻆、⻓三⻆、京津唐、辽中南、⼭东半岛、闽东南

珠三⻆和⻓三⻆已成为MIR

中原城市密集区、湖北城市密集区、湘中城市密集区、川⻄(成渝)城市密集区等

线上集聚:沿海、沿江、沿铁路⼲线

正在形成23个城市群,⻓三⻆城市群已跻身于世界级城市群

“15+8”格局

中国的城市经济区——从综合经济区到城市经济区H3

城市经济区的概念H4

以中⼼城市或者城市密集区为依托,在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对内、对外经济联系同向性特征的枢纽区

构成的四⼤要素:核⼼、腹地、经济联系、联系通道原则:中⼼城市原则、联系⽅向原则、腹地原则、可达性原则、过渡界线原则

城市中⼼性等级特点H4

中⼼城市是城市经济区的核⼼,也是城市经济区形成的第⼀要素从就业⼈数、空间相互作⽤和对外开放三个⻆度,地级以上城市的中⼼性分布表明,沿海城市和⼤城市具有较⾼的中⼼性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中⼼等级:京沪——区域性中⼼——省级中⼼中⼼城市的这⼀等级体系,主要反映了作为个体的城市在全国等级体系中的地位

城市经济区组织⽅案H4

⼀级:北⽅区、东中区、南⽅区

⼆级:华北、华东、华南、东北、⻄南、⻄北、新疆、⻄藏、⼭东、福建、湖北

⼭东、福建单独设⽴⼆级区的原因新疆、⻄藏单独设⽴⼆级区的原因

城市经济区变动的可能H4

原因:空间经济格局演变、空间通道⽹建设、区域电⽹发展、对外联系拓展

既有促进稳定发展的积极⼒量,也有促进新核⼼形成、联系⽅向变动的变异因素交通运输建设对城市经济区的影响最直接

中国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未来演变的动因:

⼯业化中后期城市职能转变及其空间差异快速交通和信息化背景下的空间联系格局演变⽣态⽂明建设背景下⽣态环境安全格局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