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专题 - pku.edu.cn ·...

Post on 14-Oct-2020

31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专题 - pku.edu.cn ·...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专题

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

赵冬梅pkuzhaotong@vip.sina.com.cn

引 言

一、影响人类社会生活诸因素

地理、气候、生物因素

技术与经济因素

历史文化因素

政治因素

宋柳開《河東集》巻一四《宋故中大夫行監察御史贈秘書少監柳公墓誌銘》(四部丛刊本)

先君乾德初上丞相書疏云:同光年,某始任湯陰簿……後厯南樂簿。長興歲為和順令。晉石尹并州,欲某留幕中,察石志異,秩滿潛歸。除臨黃令,由衛州録事參軍涖臨洺、南樂、冠氏;顯德間,授南樂,建隆首, 得元城,皆令也。書考二十,絶有纎失;事十帝四十年,非不愛公王將相名位,徒見以亂易亂,若覆杯水,不如田家樹一本疎木,尚得庇身廕族,積久存也。看省曹尚書、侍郎,索貸助給,就佛屋為寄館,諸員郎輩豈足道哉!所以匿跡邑宰。今朝廷紀極似張,得奉聖君圓壇,類帝必見恢息疆宇,求一通籍官終其老也。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上世纪甘肃的高台车

秦始皇一号铜车马

西周的车

《马桥词典》之《你老人家(以及其他)》:

老村长罗伯死了。本义在追悼大会上代表党支部沉痛地说:“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在全县人民大学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热潮中,在全国革命生产一片大好形势下,在上级党组织的英明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我们大队全面落实公社党代会一系列战略部署的热潮中,我们的罗玉兴同志被疯狗咬了……”县民政局来的一个青年干部皱了皱眉头,捅了捅本义,“什么话?这同上级的英明领导有什么关系?”本义眨眨眼,好生奇怪,“我说了领导么?我刚才说疯狗子。”

柳开之父在五代之甘心“匿迹邑宰”:政治因素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可以最为直接——个体生命的短暂、脆弱

秦始皇“书同文字”奠定了中华民族统一的重要文化基础:政治因素对历史文化因素可以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决定作用

中国农村从“互助组”到“包产到户”的“轮回”:政治因素对经济因素的深刻影响——但是,经济因素终将表达它对社会生活更深刻、更长期的影响

马桥的“政治话语”:政治因素的皮相化

观“风俗”:政治、地理、文化诸因素的交互作用

何谓“风俗”?

《汉书》卷28《地理志下》:

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风”是自然地理因素作用于人类生活的结果。

“俗”是政治作用于地理对生活于其间的人所产生的现象。

《汉书·地理志》所描述的秦地风俗:故秦地……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汉兴,立都长安,徙齐诸田、楚昭屈及诸功臣家于长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杰并兼并之家于诸陵。……是故五方杂厝,风俗不纯。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杰则游侠通奸。濒南山,近夏阳,多阻险轻薄,易为盗贼,常为天下剧。又郡国辐辏,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列侯贵人车服僭上,众庶仿效,羞不相及,嫁娶尤崇侈靡,送死过度。

都城的兴废

是政治扰动地理改变风俗的典型例子。

《詩·王风·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北宋首都开封在文化上具有优越性,正统性,综合性,表率性,创造性。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序言》

《宋史·地理志》:开封府,京东路,……其俗重礼义,

勤耕衽,浚郊处四达之会,故建为都。政教所出,五方杂居。

《史记·货殖列传》:夫自鸿沟以东,芒、砀以北,属巨

野,此梁、宋也。……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虽无山川之饶,能恶衣食,致将蓄藏。

宋邵雍《擊壤集》巻一《寄謝三城太

守韓子華舍人》:洛陽自為都,二千有餘年。舉步圖籍中,開目今古間。西北岌宫殿,東南傾山川。

二、社会生活史——围绕社会生活的研究

著述行为

理想状态的社会生活史:展现真实、生动的生活画卷;所有那个时代、那个地方与人的生活相关的一切,都应当可以成为我们关注、研究、叙述的对象。

回到现实,制约社会生活史研究的主要因素:

古代生活的有限遗存决定素材

现代史家的史学观念约束视野

Ideally, a volume in this series should set out the day-to-day conditions of the lives led by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who lived in the time and place that is specified in the title; but unfortunately the nature of the evidence at our disposal strictly limits the success with which this purpose can be achieved.

While it is impossible to invite a reader to enter a Chinese home or farmyard of the period, I have tried to provide a series of views of those aspects of daily life on which the evidence casts light.

Michael Loewe, “Preface”,

Everyday Life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1968

了解社会生活史研究状况的有

效途径, “观其行事”

1、社会生活进入历史学的研究视野

2、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研究概况

3、近20年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研究活动举例

20 世纪域内中国社会生活史发展三阶段

20至40年代为第一阶段,学科初建与兴起。

50至70年代为第二阶段,初露头角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呈现不同命运。大陆学界以马克主义的名义,将社会生活研究视为‘庸俗’、‘烦琐’而逐之于史学门槛之外。在台湾,20年代开创的研究路数继续发展。

80年代以来为第三阶段,学者称之为 “复兴升华”的阶段;将1986年10月在南开大学召开的首届中国社会史研讨会作为复兴的标志性事件。

域外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著述

美国汉学界:张光直《中国远古时代仪式生活的若干资料》(1960)、《中国古代的饮食与饮食具》(1973);周策纵《生子神话与古代中国医学》(1978)。

日人自40年代涉足中国上古社会生活史领域,50年代中期以后因中国学界的相对沉寂和力量不足暂时领先。近期作品比如:林巳奈夫《中国古代的生活史》(1992)。

域内社会生活史第三阶段的重要成就:

南开大学历史系的研究、教学与写作

社科院历史所十卷本断代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史论》中有关社会生活的内容

南开大学历史系的研究、教学与写作

1985年,冯尔康先生在南开大学历史系为本科生开设“中国古代生活史”选修课。

1985年5月,南开历史学与《历史研究》杂志社召开“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状况比较研究讨论会”。

1986年十月,首届中国生活史研讨会在南开召开。

1988年,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

社科院历史所十卷本断代社会生活史

国家“七五”科研规划项目、1987年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预期成果是一套十卷本的断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已出版5部:夏商1994、魏晋南北朝1998、隋唐1998、辽宋西夏金1998、元1996

5部待版: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明、清

湖北出版社的《中国社会史论》

周积明、宋德金主编,湖北出版社,2000,上下两卷,共计1658页,121.9万字。

基本结构:

第一编 社会史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编 中国社会史的基本问题

第三编 中国社会史的阶段性问题研究

第四编 区域社会史的个案研究

荟萃社会史领域专家学者

三、社会生活史的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社会生活史=社会史?

社会生活史是社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社会”,它包括:

社会构成史

社会制度史

社会生活史

人口状况及其历史;家族、婚姻和宗族关系;社区历史;民族史;社会阶级、阶层史

具体社会中社会功能发展变迁的历史:生育制度、教育制度、养老制度等

社会由一群享有共同地域和共同文化的、彼此之间发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人们组成的“人们共同体”

社会生活史的难题:

“抽离”政治与军事

有学者认为,社会生活史应包括

经济生活: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文化生活:风俗礼仪、节日庆典和精神风貌

政治生活、军事生活不应包括在社会生活史之中。

解决之道

区分研究的核心与研究的保护带核心不可或缺,包括上述的衣食住行、风俗礼仪和精神面貌

保护带可以根据各个朝代的不同历史特点作适当调整,有选择地纳入与社会生活史有关的历史内容,如自然环境、某些社会基层组织、在某些政治场合中所用的称谓,以及由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所导致或反映出的社会流动状况等。

1、从范例看方法:以社科院5卷断代社会生活史为主

(1)社会生活史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

李斌城《隋唐社会生活史•后记》

社会生活史是研究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的专门历史,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更形象地认识历史原貌。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隋唐五代的时代背景与特点,大致以现代中国疆域为准,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社会风俗与精神生活等方面,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隋唐五代近4个世纪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并尽可能地注意各个地区、不同阶级与阶层的人们的社会生活。

朱瑞熙《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前言》宋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

宋代人们的世态风情、生活习尚、民间流俗,包括饮食、服饰、居室、用具、押字、称谓、避讳、节日、休假、生育、婚姻、丧葬、交往、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巫卜、交通、通信等,无不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并且呈现了许多新的特色,显得比前代更加异彩纷呈、绚丽多姿。

宋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新时期的时代精神,也揭示了当时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民族心理、审美意识等,为中华民族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历史风俗画卷。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目录

时代特点;人口分布及其阶级结构概况;民族关系与对外政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基层政权、宗族乡里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衣食住行

第三章婚丧

第四章社会风俗与精神生活

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爱牡丹;折柳送迎亲友;投刺;黥体;旅游;三日洗儿;灵鹊报喜);礼仪;文娱活动;医药卫生与保健;宗教生活;行第;避讳;休假;节日

田居俭《略论中国史学研究方法的变迁》

比如,在中国古代史研究方面,可以撰写一部尽收衣食住行、冠婚丧葬、饮射朝聘等风俗礼仪于笔端的《中国古代社

会生活史》。

(2)治道绪余:社会生活史在历史学中的地位

成周六典,列医师于天官,聚毒药以共

医事,盖虽治道绪余,仁民爱物之意寓焉,圣人有不能后也。

提举医学曹孝忠《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序》北宋政和六年九月一日

血肉-骨架说血肉:社会生活史

骨架:社会发展史/社会形态史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绪论》

不过,尚应看到,在社会生活史的理论探讨中,当前尚存在着一种强调本学科建设是对‘正统’史学叛逆的矫枉过正倾向。

我们认为,无论是社会形态史和社会发展史一方,还是社会生活史一方,都不应分轻重厚薄,两者间的融会贯通和相辅相成是难以否定得了的,这是重建中国古史系统的两大有机联系体,是骨架与血肉的关系,有了两方面的研究,才能使历史真正立体化、形象化,才能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史学也就更丰满、更科学。

南开学者的论述

冯尔康先生说:“社会史的研究,能够给予历史研究以有血有肉的阐述,真正建立立体的史学,形象化的史学,科学的史学”。

常建华1996作研究述评《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第一部分标题为“社会生活研究:还历史以血肉”。

常建华说:“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主要表现在广义的宏观社会史方面,所建构的宏观社会历史的理论模式,是一种‘骨架’的社会史,它还需要补充作为‘血肉’的狭义社会生活、生活方式的内容,而这方面恰恰是中国理论界长期忽视的。”

血肉-骨架说解析

第一,社会生活史是一门专史,是广义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第二,社会生活史是与社会形态史相对应的史学分支,历史学分为社会形态史与社会生活史两大支脉,社会形态史勾勒骨架,社会生活史填充血肉。

(3)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法

勤于资料搜汇

辨析细腻,微中见大

不为成见所宥

2、社会生活史研究的问题

问题之一:理论上建树无多。

骨架与血肉的比喻使社会生活史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将社会生活史的写作范围圈定在衣食住行的实相之中,以名物介绍为主,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人的生活状态、社会心态则基本不予关注。

1993年冯尔康先生检讨社会史研究状况时说(《历史研究》93.2):

社会史研究似乎也存在着不如人意的地方:

其一,研究内容显得琐碎、重复,孤立地叙述某些社会现象,对与它相关联的社会事象缺乏了解和说明,也就是说,没有对社会历史作整体的研究,这样不仅很难深入说清被研究的单项内容,更不能说明全部历史的变化,因此理论性较差。

其二,虽已吸收其他学科的一些研究方法,但仅是开始,想运用新研究方法,但实际不易做到,还需要一个过程。

问题之二:断代史的结构对于社会生活史来说是一种割裂。

朝代对于政治史的研究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概念,涉及到机构、制度等问题时就已经有一些捉襟见肘。

对于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社会生活来讲,预设朝代概念,以政权更替的段落划分阶段,试图追寻、描述社会生活在各个阶段的特点,实非上选。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元忽思惠《饮膳正要》卷2《兽品》说猪肉:

味苦,无毒,主闭血脉,弱筋骨,虔肥人,不可久食;动风、金疮者尤甚。

宋 《开宝本草》正文:

凡猪肉味苦,主闭血脉,弱筋骨,虚人肌,不可久食,病人、金疮者尤甚

2、社会生活史专题课的内容取向

第一,了解我华夏先民物质生活之实相

第二,以理解之同情关注各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

第三,过往之政治、经济、文化研究的一切成果均可作为观察社会生活的素材